单拐革命旧址:位于河南省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包括中共中央平原分局 濮阳单拐革命旧址 濮阳单拐革命旧址 革命旧址、中共中央北方局革命旧址、冀鲁豫军区纪念馆等。1944年9月中共中央平原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迁驻清丰县单拐。1945年3月邓小平率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到达冀鲁豫边区,同时也进驻单拐村。1945年春到1946年10月军区政委邓小平、司令员杨勇及宋任穷等同志先后在这里居住长达一年之久。他们在这里不仅领导了有名的锡山战役和解放阳谷、封丘、延津等战役,还积极发动这一带贫苦农民建立农民政权,领导农民开展减租、减息、增资、增佃斗争,并在这里建立了小型兵工厂,成功制造了我军兵工史上第一门大炮──九二式七十毫米步兵炮,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武联防.中原小延安
今天濮阳市各县中,南乐县在抗日战争时期沦陷最早、光复最晚、遭日寇蹂躏时间最长。在日寇铁蹄践踏之下,这里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然而在南乐县东南角却有六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有如劲松傲雪,始终没有沦入日寇魔爪。这就是位于南乐、清丰、观城、朝城交界处的张庄集、李家村、樊村、杜家村、武家村、阎家村。六村呈梅花状分布,不过500户人家,2400多口人。 南乐沦陷后,共产党在这个地区发动群众,先后成立抗日救国会、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自卫队、儿童团等组织,掀起轰轰烈烈的救亡运动。1941年初,八路军南进支队排长、战斗英雄韩青珠负伤回老家张庄集养伤。鉴于张庄集村子小、人口少、防范力量薄弱,他提出了和邻村建立“武联防”的设想。在中共南乐县二区的动员下,1942年7月,六个村庄建立了350个民兵组成的联防大队,武联防正式形成。在联防大队的领导下,六个村庄互相支援,灵活运用游击战术,多次打退日伪的进攻。抗日战争期间,六个村庄未向敌人纳过一粒粮、交过一文钱、出过一个夫,在日伪横行的南乐大地保持了一块净土。这里成为中共南乐县和二区领导机关的常驻地,县大队、八路军常在此练兵、休整,病号住在这里,重要会议在这里召开,物资在这里存放。 南乐“武联防”沉重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成功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南乐抗战提供了有力支持,也成为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濮范观中心区对敌斗争的桥头堡。它创造了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御敌的光辉范例。
注:其他线路具体联系对接